来源:【南方周末】
于建嵘会习惯性地以“我农民”、“我们老百姓”自居,然后食指指着台下说,“你们这些当官的”。 (向春/图)
换了头些年,于建嵘说什么也不情愿给领导干部们讲课。身为社科院农村问题的专家,他和许多同事一样,觉得效果不佳。倒不如埋头做他的学问,多走访几个乡村,多接待几个上访的兄弟姐妹来得实在。
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拐弯,是在2009年某次中央党校的课堂上。那次课程安排纯属偶然,围绕“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的宏大命题。当面对几十名省部级高官,一桩桩摆出杨佳、邓玉娇、瓮安、石首和上访村的时候,于建嵘感到听众的情绪明显不一样了。下课了,高官们呼啦一圈围上来,争论汹汹。
又一次,浦东干部学院请于建嵘给基层干部讲课。事关群体性事件、拆迁和信访一票否决,六十多个县委书记显然更有切肤之痛,中途3次全体起立鼓掌,这自发而持久的掌声让浦东干部学院的老师也惊讶了。
过去,于建嵘常常得到“喜欢到处乱讲话”、“脑子里少根筋”的评语。
2004年起,他主张弱化乃至撤销信访制度,他在调查报告里说,在当时“信访形势一片大好”的舆论中说,当着国家信访局的面更是说。此后,他沉寂了好几年。
孤独了许多年,终于,这位用脚行走的草根学者意识到,在学界逍遥的唇枪舌剑之外,原来整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干部们才是最积极的学生。
于是现在于建嵘整日飞来飞去,2010年10月14日飞太原,15日飞北京,19日飞广州,21日飞杭州,专门给官员讲课,忙得陀螺一样团团转。
讲台上的于建嵘依然“轴”得厉害。他会习惯性地以“我农民”、“我们老百姓”自居,然后食指指着台下说,“你们这些当官的”。
尽管被骂得很惨,“学生们”也不恼,反倒是欢迎“能说真话”的于老师,甚至会“连上厕所都不舍得去”。课堂上,他们有时笑,也叹气,有时掉眼泪,还有时候激动得一拍桌子、说改革就改革了。
“这些问题,党委开会也经常讨论”
一位干部趁上厕所的间隙,向于建嵘表示理想不能与现实接轨的矛盾:“你太伟大了,敢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也不怕被人陷害,你是学者,我是个小官我怕。”
201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B105教室,聊城市中青干部培训研修班。
于建嵘灰衣站在讲台上,黑框眼镜,有几缕乱糟糟的头发被汗水打湿了,贴在前额上,浓重的湖南腔。
他说到群体性事件。从1996年到2006年,群体性事件从8790起增长到90000起,翻了近十倍。放视频:石首抢尸事件,一面是绿森森的武装和盾牌,一面是灰蒙蒙的嘈杂人群,你一块我一块地往武装部队扔石子。
学生们把弓起的腰直了起来。
他说到个体极端事件与社会稳定,放PPT……
台下有细碎的交头接耳。
于老师说:“我今天再次提醒你们,你们不要随意去侵犯老百姓的权利,假如要搞拆迁什么的,你千万不要冲到最前面,你走到最后面,能不去千万别去,宁愿官当小一点,你不要吹牛皮,假如为这个事,老百姓把你打死了,我告诉你白死,没有人敢把你追认烈士,因为只要追了,全国网民会把你骂死的,(网民)会把你的领导搜出来,把他变成贪官。”
学生们笑。这样的言论卓有成效,于建嵘自豪的是,前不久山西一个市委副书记电话他,抱怨说当地干部没人肯去拆房子了,说于教授说的,死了白死。
他说到泄愤性暴力,2010年3月23日的南平血案,“反社会心理可怕的传染”。放PPT:老百姓高举标语,“杀贪官英雄,杀孩子狗熊”。随后PPT切换:一所粉红色尖顶的幼儿园,漂亮得像积木,栅栏前是市民自制的横幅,“冤有头债有主,前面右转是政府”。
学生们爆笑。有人叹口气摇头,还是忍不住笑了。
炮轰信访制度时,于建嵘放他当年入驻上访村45天拍摄的纪录片:背景音乐是《二泉映月》,有大量图片资料,最后是访民自编的《上访愁》,边哭边唱。
纪录片放映近十分钟,后两排的干部都站了起来,从头看到尾。一位紫衣短发的女干部从包里掏出餐巾纸,抬起眼镜,擦了擦眼睛。
“这些问题党委开会也经常讨论,只是没这么尖锐,没这么全面,没这种高度。”一位年轻干部说。
课间休息的时候,一群学生围上来要于建嵘的名片。
一位干部趁上厕所的间隙,向于建嵘表示理想不能与现实接轨的矛盾:“你太伟大了,敢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也不怕被人陷害,你是学者,我是个小官我怕。”
在课上对着“学生”开骂
宜黄自焚事件发生后,10月上旬,江西省抚州市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传真,再三要求于建嵘教授去上一课,价码随便开。但好说歹说于建嵘就是不同意,“当地都是些贪官污吏,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逼得人自杀”,他怕自己情绪失控,戳着他们鼻子骂娘。
大多数时候,于老师是尖锐但始终和蔼可亲的。他既了解“你们这些当官的”,又循循善诱,他举例说,惹事了,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当官的,一定要说,“兄弟,我跟你一样下岗了”;实在要抽好烟,记得换个便宜的烟盒子,免得像周久耕被人肉搜索了;当然,最好也不要写日记。
于建嵘认为,“现代科技解构了中国政治生态”,他在PPT里给上访者张居正的礼物来了个特写——表面上看是一支钢笔,实际上它是一个针孔摄像机。而这高科技设备只花了273块,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四楼买的。
他说:“今天中国没小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建议你不要发怒,不要去骂老百姓,不要去耀武扬威,因为一不小心你就麻烦大了。一旦骂了,有录音,有录像,他把你一上网,贴个标签,说‘史上最牛某某主任’(职务应学生的身份而变化),你领导一定要你下台。”
学生又笑。
可是,遇上点名批评,学生们就笑不出来了。
有回在河北行政学院讲课,向来对拆迁有话说的于建嵘一时来了劲头,提起河北的“三年大变样”、“大拆大建”,痛骂一通,院领导吓得脸色铁青,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再请他。还有一次是在辽宁某市,数年前调查黑恶势力渗透农村时于建嵘曾经来过这里,便拿当地树了靶子,一口气说了好多问题,市委书记面子挂不住,放学后饭都没吃就走了。
后来于建嵘反省自己,何必闹得大家都不畅快呢,就换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调侃,“你们某某地我搞了大量黑材料,搞得我不高兴就公布出来。”
这并非讲笑话而已。于建嵘在京郊农村的四合院里,特辟了一间“黑材料”房,满满两面靠墙的书柜都是按地区归档的群众举报信,覆盖全国2860个县。某种程度上,这些档案是一个地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早“瓮安事件”四年,2004年底,他就收到过瓮安逾千群众关于征地的举报信。如今,这些举报信已经四五万封了,数量仍在扶摇直上。各地访民隔三差五登门拜访,有时大清早5点就来拍门,于建嵘照单全收。
心中“冤气”愈是沉重,就难免控制不住脾气,在课上拿着“学生”开骂。实在不爽,于建嵘就直接“罢课”。
宜黄自焚事件发生后,10月上旬,江西省抚州市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传真,再三要求于建嵘教授去上一课,价码随便开。但好说歹说于建嵘就是不同意,“当地那些官员,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逼得人自杀”,他怕自己情绪失控,戳着他们鼻子骂娘。
即便专拣不好听的说,学生仍是觉得,“总之,一句话两个字:过瘾”。邀请函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在北京朝阳区党校,于建嵘已成为“头牌”——三四十名教师里,学生给他的考评分排名第一,每逢中青干部和处级以上干部开课,必请于建嵘。
上海政协一位干部对于建嵘说,听了你的课,突然觉得可以喘气了,因为你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刚性稳定是潜在危险
“你们这样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会有报应的!”公安局长中有人站起来鼓掌。
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判断,于建嵘的观点有二:其一,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其二,刚性稳定是潜在的危险。
私底下,不少干部向于建嵘描述了一种“铁屋里加热”的焦虑。他们也在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上个月,给某地级市科级以上干部授课时,于建嵘再次炮轰信访制度。下课后,人都散了,当地的信访局局长激动地走上台,说着说着,忽然大哭起来。他说“两会”那会儿,他就天天穿着小马甲,守在最高人民法院门口截访,来一个本地的访民他就截走一个,不去也没办法,领导会认为对“两会”不够重视。但他打从心底里难受,觉得这活不是人干的。
2007年,捆绑了“领导一票否决制”后,信访制度衍生出销号、“安元鼎”的怪现状。社会舆论的指责不休,基层干部也困惑,“每到重大节日,就通知公安干部们值班,这两年任务特别重,对干部也是负担。”湖南一位县委干部说。
10月10日,于建嵘到江西南昌给所有的公安局长讲课。放完“非法上访一次拘留二次劳教三次坐牢”的红色横幅,他愤怒地搬出了并不合符科学的因果论:“你们如果这样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会有报应的!”
公安局长中有人站起来鼓掌。
其中一位公安局长给于建嵘发短信表示感谢。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希望隐去姓名和职务,尽可能不出头,不多说话。他说最近手上事太多,还没有认真地回味和消化于建嵘的课程,这主要是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而该辖区的群体性事件已呈大幅下降的趋势,他并不感到痛苦和压抑。
也有人直率地对于建嵘说,“你反正不做实践活动,道理都对,但生存是基础”,说到底,每个人都只是国家机器里的一个零部件。
于建嵘理解这多年来惯性的运转。他说到矛盾重重的司法:曾经一位湖南省高院的法官说,我们是“有良心没办法”,书记管着帽子,市长管着票子,政法委管着案子。
于建嵘说:“假如市委决定要搞一个重点工程,拆老百姓房子,老百姓到法院去告,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法官,你肯定不敢立案,立了案你肯定不敢判,要判你也不敢依法判,因为只要依法判,你这个人就叫不懂政治。
他认为,只有解决了司法制衡,约束基层政府,才能解决今天的刚性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官员们豁然开朗
于老师准备在2860个县委书记里拿清单,专找四十多岁的学生,“改革就从他们开始。”
于建嵘湖南人,1962年生。
他曾是一个没有户口的“黑人”,整整八年。父亲当过打游击的共产党官员,“文革”来了被打成“土匪”,一家人都被撤销了户口。没有粮票,母亲就去粮站扫垃圾米,攒给一家人做饭;没有布票,母亲就把麻布袋染黑了做布料,找盲人裁缝给他做外套;当他开后门获得了旁听的机会,穿着这件“最好”的外套来到小学教室里,被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班长认了出来,她高喊着命令同学把这个“黑人”拖了出去,衣服也撕烂了。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思索:怎样让子孙后代免于“黑人”的恐惧?他立誓关注底层人群。
他在课堂上一次次提出,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明确的权利、有权威的司法制度、真正的代议制度和开放的媒体。
这样疾呼的结果,也不全是无奈。
他的老家湖南长沙,中秋节前出了一件事。当地治疗网瘾的“倍腾学校”里,三名教官打死了一名入学仅3天的少年。学校想让官方帮忙捂盖子,要求不让媒体报道此事。于建嵘的课让当地有了思路上的转变。宣传部门告诉学校,“突发事件后,不要躲躲闪闪的”,这种情况不允许,应该及时公布官方权威信息,让谣言止于公开。
事后,当地长沙县宣传部副部长马博向于建嵘发短信致谢:豁然开朗。
讲了这么久,于建嵘总结,30多岁的干部不敢冒险,50多岁的干部要退休了也干不动了,倒是接近50岁的干部,干成功了或许提拔,干不成功也无所谓。
最近,总理温家宝发出“推动政治改革,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的言论后,于老师准备在2860个县委书记里拿清单,专找四十多岁的学生,“改革就从他们开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文章编辑:冷眼 ( 点击名字查看他发布的更多文章 )
文章标题:于建嵘-给官员们讲政治
文章链接:http://www.ccdigs.com/1263.html
标签: 上访, 于建嵘, 官员, 政治
Just thought I would comment and say cool theme, did you create it on your own? It’s really awesome!
Conceit causes more conversation than wit.
The power of accurate observation is commonly called cynicism by those who have not got it.
[…] This post was mentioned on Twitter by 李立, stone, sky, 流雲, 张岩 and others. 张岩 said: 如果他爸是李刚就全解决了@xeejing @lawlee 曾经一位湖南省高院的法官说,我们是“有良心没办法”,书记管着帽子,市长管着票子,政法委管着案子。 http://is.gd/gcjP8 […]